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洞庭湖简介划分湖南湖北的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
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
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
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
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洞庭湖现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湖因泥沙淤积,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个部分
为什么在清朝称湖南湖北为湖广?
众所周知,湖南和湖北是一家,人们习惯称呼湖南和湖北为“两湖”。但是在清朝时期,湖南和湖北并不叫两湖,而是叫湖广。那么不禁有人要问,湖南和湖北和两广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要叫湖广?
说起湖南和湖北为何叫湖广,这就要提起两湖和两广的一段特殊渊源了。
湖广这个称呼起源于元朝。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在南方设置湖广中书省,也叫湖广省,管辖湖南、广西、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东、湖北的部分地区以及海南岛,当时的两湖和两广是一家。
明朝时期,大明政府重新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两京十三省,原湖广行省被拆分,湖南、湖北归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广西、贵州、广东分出去单独设省,从此两湖和两广分道扬镳。
清朝时期,清政府将湖广拆分,分别设置了湖南和湖北两省,但仍然沿用湖广的称呼,两地均由湖广总督管辖,不过此时的湖广和两广已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xz1898.com/n/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