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而谈成语(什么然不动)

一、(2019·重庆A)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15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什么而谈成语(什么然不动)

一、(2019·重庆A)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15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答案】(1)可:大约。(2)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3)俶尔:忽然。(4)清:凄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要考虑到词类的活用和是否是通假字。①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②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③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④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澈,照;影,影子;布,映(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②重点字词:势,地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这里是活用,名词用作为状语);差互,参差不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综合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由表及里的分析。通读全文,把握文意,ABC三项说法都正确;D项有误,“斗折蛇行”,就是采用正面描写,用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不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如本文写鱼,就从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

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链接材料】

仆[1]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2]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1]仆:对自己的谦称。[2]已:过一会儿。[3]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4]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意、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原因。阅读两文,了解内容,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等语句中可知,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被贬之地荒远;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譬如因构圆土”表明作者虽然寄情山水,但有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的遭遇,还是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链接材料译文:

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靠着墙搔一搔,摩一摩,活动一下肢体,当这个时候,也觉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然而自己终究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

二、(2019·黑龙江哈尔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8-10题(8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质:(2)敝:

【答案】⑴询问 ⑵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实词,需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大意进行推断。“援疑质理”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援”意为“提出”,对应“质”可推断为“询问”,“缊袍敝衣” 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意为“破旧的衣袍”,可推断“敝”意为“破”。

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幼时即嗜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我年幼时就爱学习。(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题,要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及特殊句式等。⑴句中“即”“嗜”为关键词,分别意为“就”“爱”;⑵句中“以”“若”为关键词,分别意为“因为”“比得上”。

10.(2分)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答案】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选文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求学时种种艰辛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均有描叙。这里即描写的是作者“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时“先达”发怒时的情形,之所以“不敢出一言以复”,第一是表现了自己对老师的尊重与敬服,表现了作者对求学的渴望与求学时诚恳的态度。

三、(2019·四川攀枝花)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9.(1)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皇上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本题此题考查课内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句注意关键词语“罔”翻译为“迷惘”,“殆”翻译为“疑惑”;(2)句注意关键词语“固”翻译为“顽固”,“彻”翻译为“改变”;(3)句关键词“开张”翻译为“广开言路”,“光”翻译为“发扬光大”。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四、(2019·湖南衡阳)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积累。A项,参与/夹杂;B项,这一类/连接;C项,请/请教;D项,前后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

【答案】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积累。A项,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前后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在/比;D项,表承接关系/却,表转折关系。故选B。

【答案】B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根据赋分,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分析句式特点,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文从字顺。这里需要将“狱”“虽”“情”“鼓”“再”“竭”等词语落实到位。

【答案】(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政治抱负”是指个人在国家治理和自身仕途方面所追求的目标。B项,“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 分)

【答案】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答题时,可以分别从时代背景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2019·湖北十堰)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虚词的意义。B、前者:偶尔,后者:参与;C前者:“谁”通“熟”,后者:仔细;D.前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者:代词,代“千里马”。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初”译为“刚刚”; “门庭若市”翻译为“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项中的“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错误,这与课文主旨相悖,应该是“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22.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见或少犯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运用。邹忌通过三问三答,可以看出他讲究说话的技巧,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 ,并且还通过举自身的例子,来让对方心悦诚服。齐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说明齐王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而后齐王有改正,说明齐王能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六、(2019·广西北部湾)(二)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徧”。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释义辨析的能力。A项前“伐”为征伐、攻打的意思,后“伐”为砍伐的意思。B项都是种类的意思。C项前“师”为军队的意思,后“师”为老师的意思。D项前“故”为原因的意思,后“故”为先前的的意思。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辨析的能力。A项前“以”是介词,为凭借的意思;后“以”表目的,为来的意思。B项都是就的意思。C项前“之”是代词,指曹刿;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前“其”是代词,指齐国的,后“其”为恐怕的意思。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的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一概不提战争经过”是错误的,文中“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都是对战争经过的叙述。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答案】(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的翻译,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等词的意思。(2)句的翻译,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夫”(发语助词,不译)、“测”(预料、推测)等词的意思。

七、(2019·四川内江)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第6~9题。(13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常见实词的能力。C项,“国”的意思是“国都”、“都城”。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行道之人弗受

B.然则北通巫峡 康肃忿然曰

C.感极而悲者矣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其必曰 其真无马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之”都是“的”的意思。B项,这样/……的样子。C项,表顺承/表转折。D项,他/表诘问语气。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项,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不同。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本句重点词“以”的意思是“因为”,“忧”的意思是“担忧”。翻译是做到信达雅。

八、(2019·湖南娄底)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再根据语法等要求进行停顿。“才美不外见”的意思是“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不来”,“才美”为主语,所以应在“才美”之后停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执”的意思是“拿”的意思,不是“马鞭”。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千里马” 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入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读懂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进行分析。文章开篇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再结合最后段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识马”,即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答案】 (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抓住重点实词,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尽量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注意“食”的理解,“吃”之义,“尽”,完,“或”,有时。并注意“之”的用法,无义。第(2)句为反问句,注意重点实词“常马”“等”“安”等词的意思。注意句子的通顺与流畅。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可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主观因素,可从本身素质与如何展现自己来分析。“千里马”首先要有才干,同时,要大胆展现自己,这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可从机遇、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喻领导的品格、能力,社会环境等。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九、(2018·重庆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名之者谁(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觥筹交错( ) (4)树林阴翳( )

【答案】(1)命名(或“取名”) (2)寄托 (3)酒杯 (4)遮盖(或“遮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名之者谁”中“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是“命名”的意思。第(2)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是古今异义字,“寄托”的意思。第(3)题“觥筹交错”中“觥”的古今意义相差不大,是“酒杯”的意思。第(4)题“树林阴翳”中“翳”用作动词,是“遮盖”的意思。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郁”)(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解答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对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芳”(花)、“发”(开放)、“繁阴”(浓郁的绿荫)这几个字词的意思。第(2)句中的“乐其乐”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其”代词,指作者。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 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意。B项中,“颓然”在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结合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故题干“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理解不准确。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写作手法。题干要求联系第①段的内容阐释原因。细读所给的链接材料,材料中具体描写了环绕滁州的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与其他几座山联系不大,故课文中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阐述即可。

十、(2018·四川内江)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第6~9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灾祸)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C.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D句中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

B.得之则生 或以钱币乞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好为《梁甫吟》

D.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石兽于水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转折连词,却/连词,表修饰;B.代词,它;C.连词,因为/动词,唱;D.介词,比/介词,在。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所给选项逐一从选文中找到段落或句子来分析判断。选文第一段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四句话,是论证有比“生”更让人希望的,那就是“义”,所以C项不正确。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哪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根据上下文语境,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如使”解释为“假如”,“则”解释为“那么”,“于”解释为“比”,“得”解释“能够”。

十一、(2018·广东)《送东阳马生序》(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 ) (2)礼愈至( ) (3)腰白玉之环( )

【答案】(1)跑 (2)周到 (3)腰佩;腰,用作动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课内文言文的词语释义,需要平时的积累,也需要掌握一些释义的方法,在不确定词义时,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词义,或将推断出的词义代入语境中检验。(1)“走”的意思一般有“跑”“移动、滚动”等意思,根据后文“不敢稍逾约”可知,这里的“走”为“跑”的意思。(2)“礼愈至”中的“至”的意思可根据上下文语句的意思推断出来,且前文“色愈恭”和“礼愈至”的结构一致,“色愈恭”的意思为“我的神态更加恭敬”,“礼”的意思为“礼数”,故可知“至”的意思。(3)“腰白玉之环”中的“腰”的意思可根据语法来分析,“白玉之环”为名词,并且此句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的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这里的“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解析】本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我”。在翻译时要在句首补充上;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尝”为“曾经”,“趋”即“跑”,“先达”即“有道德学问的前辈”,“叩问”为“请教”。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答案】(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解析】本句为省略句和倒装句,省略了主语“我”,“行”后省略了“于”,“行(于)深山巨谷中”的正常语序为“(于)深山巨谷中行”,补充省略的内容,按正常语序翻译即可。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中,“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的说法错误,本文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没有涉及“德”的方面。故选A。

十二、(2018·贵州安顺)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2‐16 题。(18 分)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媵人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4)略无慕艳意( )

12.【答案】(1)热水(2)通“披”,穿。(3)破(4)毫无,一点也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侍女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后,“汤”热水;(2)句意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通“披”,穿;(3)句意: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敝”破;(4)句意:我毫无羡慕的心,“略无”毫无,一点也不。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课内阅读,翻译要力求精准。直译为主,抓住关键词(一般为通假字、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两个小题的得分点:(1)俟:等到;欣悦:高兴;请:请教;(2)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如。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3分)

【答案】用同舍生的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答案】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我”生活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我”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可根据题目要求,锁定有效信息区间为第①段,根据关键词“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以及“我”的勤学好问使我“卒获有所闻”。

1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4 分)

【答案】示例:(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拓展能力。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环境艰苦,生活贫穷等不利因素,刻苦勤奋,虚心请教,克服了一切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进行谈自己的见解。

十三、(2018·湖北十堰)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D.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虚词的意义。A项中两个“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项中前一个连绵不断,后一个雾气;C项中前者是“命名,起名”,后者是“说出”;D项中前者无意义,后者表转折。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得”翻译为“领悟”,“寓”翻译为“寄托”。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

C.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世”,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文章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通过“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来具体表现,C项中的“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这与课文主旨相悖,应该是“太守之乐其乐”。

22.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句子的作用。题干中有提示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从文中可以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指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以及作为线索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发迹号www.fajihao.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xz1898.com/n/111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15:15
下一篇 2022-11-10 15: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9755269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